他年应记老师心 ——美籍华人科学家黄厚斌教授安乡支教札记
编者按: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美籍华人黄厚斌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家乡学子、不远万里送教下乡的人。今天为大家分享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归侨侨眷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雷统六笔下的黄厚斌教授。
“丰衣足食处莫住,作唐(安乡的古称)水乡支教行。忽遇厚斌开慧眼,他年应记教师心。”用以上诗句来概括美籍华人科学家黄厚斌教授的品格和精神,再契合不过了。
我与黄厚斌教授相识于微信平台,相见于永州蓝山,之后交流颇多,感情逐渐加深。见面时我就问黄教授,是怎样的信念让您来到湖南边陲支教?黄教授说,山区物资匮乏,他想向青年学生传授如何读书、做事、做人,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提高学习兴趣,如何走出大山,去寻找更广袤的天地。
在精神生活和物质条件极端贫瘪的农村,要支教并长期坚持下去,必须具备常人没有的耐心和毅力。但在黄教授看来,支教是时代的产物,是赋予他实现自我价值、锻炼自我潜力,带给广阔天地、完成人生试卷的舞台;是加强修养、丰富涵养提高素质的方式。自2005年起,当时已在美国小有成就的华人物理学家黄厚斌教授每年都回湖南乡村支教,目前已义务讲课170余场,为近20万学子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学习心得。他的成长经历成为他讲课时的生动素材,令台下学子大呼“太精彩了”、“真是励志”。
黄厚斌教授在湖南支教170余场,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2017年 到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支教。4月,他来到安乡二中、五中、下渔口中学等3所学校,用朴实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2000余名学生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受。在课堂上,他充分发挥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的特点,以学生问、老师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也是“中西结合”、寓学寓教、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氛围、增进了师生互动、、减少了师生隔阂,同学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潜力也得到了锻炼。他告诉同学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情商与智商,并要学会感恩与奉献。两天精彩的授课获得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黄教授临走时,同学们都热泪盈眶,纷纷跟着他说谢谢,送别的目光追出很远很远。
安乡独特的文化底蕴让黄厚斌印象深刻。受古老的荆楚文化熏陶,自古以来安乡文人辈出。历史上有东晋囊萤夜读的车胤,南北朝致力于山水诗创作、奠定五言律诗雏形的诗人阴铿,一身布衣昂首走进《全唐诗》的段弘古,年少求学深柳书院的范仲淹,《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的张明先等等。他们都在安乡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化遗迹,安乡“涔阳古渡”、 “深柳书院”、“囊萤夜读”才得以蜚声天下,流传至今。
安乡乡间的纯净也让黄厚斌久久难忘。初到学校,同学们灿烂好奇的笑脸跟随、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农家菜、家长们不厌其烦地风土介绍。校园内清脆的蛙鸣、乡间独有的泥土气息、清新怡人的空气、缈缈升起的炊烟,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然,平静安宁,有一种世外桃源、返璞归真的感觉。
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当我不能走动的时候,回望过去的点点滴滴,或许有一大堆能够让自我骄傲的事,不枉此生”。黄教授说,选择到乡村支教,是因为孩子们需要,这是让他们骄傲的事。也是因为自己童年家庭条件艰苦,才让他想帮助更多山区的孩子。
1947年,黄教授出生于长沙,1952年随父母来到湖南桂阳县。当时黄教授的家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出于对数理化的天赋和喜爱,黄教授靠做苦工支撑自己完成了中学学业。他的高中生活是在“蓝嘉一中”度过的,当他“接到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录取的通知时,黄教授还在押送货物的途中。”他笑着回忆道。
赴美之前,黄教授是一名受人尊重的北京钢铁学院的教授。初到美国,语言不通的他只好从修理电视机干起,后来一步一步地成为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中级别最高的工程师,从事计算机硬盘磁头研究。
翻开黄厚斌的讲座提纲,主要是围绕“读书”“做事”“做人”三方面畅述。在他的讲座上,湖南山区的孩子们不仅能掌握许多实用的学习方法,更能了解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学生如何学习和生活。
“当然很紧张,但是承诺过的事情不可能放弃。”黄厚斌践行着自己讲座中关于传统美德的信条,在他的发动下,他的儿子和一些美国大学生也先后来到湖南支教。
如今,退休后的黄厚斌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国内继续他的支教扶贫事业。他的生活简单而快乐,他的愿望更是朴实,“希望发动更多湖南老乡,一起利用硅谷丰富的高科技人才帮助湖南山区的孩子”。
教育兴、人才兴、国力强,黄老通过扶贫支教,实现“教育报国”的愿景。与此同时,他也希冀大家行动起来,一起来做支教扶贫的公益事业!(雷统六)